农场改革与发展

  • 依靠土地托管服务和制度创新 实现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北大荒农垦集团北安分公司为例

    廖洪乐;

    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法对“北安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北安模式”的形成主要基于四大背景,其推进家庭农场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做法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研究发现,“北安模式”取得了四方面成效,除常规经济效果外,制度创新和技术示范效果是其最大的亮点,其探索形成的系列农业制度、农业标准、农业技术规程等,可作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和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指南。“北安模式”的启示在于:第一,现代农业呈现规模化、工商业化、标准化、智能化与数字化五项基本特征;第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可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小农与现代农业可以有机衔接;第三,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可以同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可以比小农更有效率;第四,农业可以同时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第五,制度及其创新对现代农业规模经营至关重要;第六,发展现代规模农业需要具备相关前提条件,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最后指出,“北安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农业规模经营的管理和监督问题。

    2025年09期 No.391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机理、主要约束与实施建议

    马改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快形成与发展农业农村的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政策导向,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逻辑机理。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融合发展及绿色转型,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然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技术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供给不足、人才结构性短缺、数据流通障碍及生产关系适配滞后等多重约束。为此,文章从分层分类完善数字化基建、强化涉农创新链协同、深化制度改革、培育创新型人才、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及推动产业链生产关系变革等维度,提出系统性推进策略,旨在为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实现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年09期 No.39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常伟;杨嘉鑫;

    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着力点。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具备创新性与质变性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旨在提升生产要素内在价值和优化要素配置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失衡、新型农业主体发展不足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系统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No.39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粮食安全

  • 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构建

    马丽;康新宇;

    大食物观将粮食安全概念拓展到食物安全范畴,将耕地保护维度延伸至生产、生态、经济等综合性、系统性均衡发展。在大食物观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成为重要任务,而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内在关系与多重逻辑亟须深入探索。系统分析大食物观下构建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协同机制的现实困境,发现存在资源性、制度性、技术性以及主体性等多方面的困境。为解决这些困境,需采取多维度策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协同;构建多目标协同治理体系,实现制度创新;借助技术赋能,突破多元化食物供给与耕地治理瓶颈;激活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推动主体协同,以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耕地功能全面发展。

    2025年09期 No.391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5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农村金融

  • 数字鸿沟如何影响农户正规借贷行为:从不平等到机遇的转变

    王晓蜀;梅倩倩;傅杰勇;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规借贷在农户借贷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不同农户在享受数字红利时面临显著的不平等。文章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数据,利用熵权法从数字接入鸿沟、数字使用鸿沟、数字结果鸿沟三个维度构建农户数字鸿沟指数,并深入探讨其对农户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鸿沟的扩大与农户进行正规借贷的概率显著负相关,尤其是在财务回答人处于青年阶段、低收入水平以及位于西部地区的农户中,这种负向影响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揭示,社会资本在数字鸿沟与农户正规借贷行为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限制了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机会。因此,应在落后地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并改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抵押担保机制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村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更能够促进农户从数字鸿沟中获得新的机遇,从而实现更为平等的借贷环境,最终提高农户的正规借贷可得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No.391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8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

    彭怀涛;王雨薇;

    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如何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收入相结合来促进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是未来“三农”政策关注的重要方向。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功能区域中具有显著异质性。其中,地理区域层面,呈现“西强东弱”的特征。区域功能层面,主要表现为粮食主销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3)当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应实施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构建更有效的政策协同机制,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人力资本建设的适度性。

    2025年09期 No.391 53-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8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区域经济

  • 绿色金融对新疆十四地州碳排放影响研究

    孙志红;张丽;邓鑫懿;

    “双碳”目标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难得机遇,而绿色金融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助力,深入探讨绿色金融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议题。文章立足于新疆,基于新疆十四个地州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新疆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疆绿色金融发展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这种影响在北疆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较缓的地州市表现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疆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抑制碳排放。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新疆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存在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新疆政府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2025年09期 No.39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6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三方进化博弈视角下新疆乡村人才回流机制研究

    张进帅;张汀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边疆地区乡村人才回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本文基于新疆地区的现实背景,构建了“政府—人才—市场”三方进化博弈模型,系统分析各方策略演化的稳定性及其相互作用路径。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文章引入复制动态方程,结合新疆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三类主体行为在不同激励与制度参数下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才策略响应最为敏感,市场策略呈现滞后效应,政府策略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制度回报机制;(2)“三方联动型”策略结构最具稳定性与协同性;(3)政府激励成本、社会收益与三方协同因子是影响系统稳定演化的关键变量。基于此,提出构建适度激励机制、强化制度反馈逻辑与完善协同政策体系等建议,为新疆地区优化人才回流机制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参考。

    2025年09期 No.39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农村土地

  • 功能转换下的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大理实践与制度完善

    孟存鸽;陈娟风;

    宅基地作为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传统的居住保障逐步向资产增值、市场流转等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宅基地的功能转化对有偿使用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理在宅基地有偿使用的试点基础上尝试对功能转换后的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得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由虚变实,已初具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雏形。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阻碍,如收费标准不完善、收费程序不规范、资金管理较混乱、惩处措施过于笼统等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偿使用管理制度。为进一步确保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对功能转换下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应从规范收费标准与程序、强化资金管理与保障、落实监管与责任追究、建构多元化救济机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以促进宅基地的公平取得和高效利用。

    2025年09期 No.391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6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十五连玉米采收忙 奏响丰收新乐章

    汪振玉;

    <正>眼下,一二八团十五连玉米陆续进入成熟期,连队积极组织职工全力投入到粮食采收工作中,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繁忙的丰收景象。近日,在十五连职工马秀荣的玉米地里,只见一排排玉米植株整齐挺拔,一个个饱满的玉米棒挂在枝头,玉米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野里来回穿梭,金黄的玉米通过收割机割台搅轮,瞬间完成摘棒、剥皮、输送等多道工序并进入集装箱,整个作业一气呵成。

    2025年09期 No.39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