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

  • 数字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何依萍;安康;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金融已成为重塑省域间农业新质生产力互动关系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结合核密度曲线图、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金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此外,数字金融在省域间趋于收敛,而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域差异持续扩大。(2)数字金融不仅显著提升本地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还通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地区发展,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显著为正。(3)数字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数字化支付影响最强,覆盖广度次之,使用深度最小;同时,数字金融通过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促进农业生产力质态跃迁。因此,应当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深化数字金融服务应用并重点支持农业新业态发展,通过优化数字金融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机制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2025年08期 No.390 1-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0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科技能否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来自长江经济带87个地级市的证据

    许秀川;陈敏;黄庆华;王浩力;

    高水平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战略经济带,探究其金融科技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2—2022年长江经济带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系统分析金融科技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在不同粮食产区的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资本深化是金融科技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科技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有为政府的非线性效应。因此,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建设金融科技体系,推动金融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支持政策。

    2025年08期 No.390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观点透视

  • 提高兵团粮食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刘希海;

    <正>近年来,兵团依托自身现代农业优势,粮食生产得到大幅度提升。2023年兵团粮食总产量达405.94万吨,比上年增长28.7%,产量增加量占全国10.2%、占新疆30.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688.82万亩,比上年增长34.5%,粮食面积增加量占全国18.5%、占新疆30.2%,兵团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2025年08期 No.390 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杨姣;李娜;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章主要分析了这70年来新疆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首先从三大历史阶段进行梳理,1955—1978年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阶段,此阶段中新疆经济总体呈现出波动式发展;1979—2012年为新疆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疆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的进步,经济财富得到快速积累;2012年至今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疆随着新时代的步伐结合自身特色进行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次,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民生福祉等方面总结这7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最后,总结了70年来新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基本经验。未来,新疆将进一步立足经验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2025年08期 No.390 28-3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疆红色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视角

    顾红霞;顾华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济思想引领新疆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规定,加快文旅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红色国际大通道”文旅价值,补齐红色文旅产品产业开发的短板,厚植党史内涵,强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意识,讲出新疆红色故事的历史深度和感人至深的力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新疆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应坚持围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转化考古成果,赓续红色文脉,充分挖掘新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俱进、创新表达,让红色文物开口、让党史说话,让文物元素充分“活”起来。重视发挥红色文物特别是昆仑文化“证史、资政、育人,促发展”的重要作用,持续打造诸如红其拉甫国门、抗战国际驿运古道、康西瓦烈士陵园、“问勇路”等“红飘带”旅游路线,凝练出一批促进游客“交往交流交融”的红色文旅经典产品。文旅市场主体应锚定红色文旅的“消费吸引力”、持续提升红色文旅的“产品竞争力”。坚持服务质量第一,完善管理和保障制度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红色文旅业的新质生产力,确保红色文旅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390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低空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梗阻及优化路径

    贾政霖;李波;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低空经济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成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作为新兴生产要素载体,低空经济通过生产力价值形态跃升、产业链协同模式创新与服务价值新生态培育的三维变革,在农业生产要素重组、产业组织形态升级与新兴服务生态构建等层面形成系统性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技术集成化、系统智能化与业态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当前面临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深层矛盾、专业化人力资本储备不足、智能基础设施网络化滞后等现实约束,制约低空经济赋能效能释放。突破路径在于构建空域资源弹性化治理框架,打造低空经济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乡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体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5年08期 No.390 4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生态经济

  • 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分析

    张晓莉;刘云畅;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究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制有助于粮食主产区在新时期兼顾更严格的生产要求与环保标准。文章基于2010—2020粮食主产区185个城市面板数据,使用超效率SBM-GML模型计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衡量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质量;以要素流动视角探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政策条件及自然条件四维度因子对农业绿色发展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协调性逐渐增强,其核心动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存在区域差异,松花江流域受地理自然因素影响,其发展协调性较黄河与长江流域稍弱;农业生产效益、人均GDP、产业结构、粮食规模经营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及农药使用强度均对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存在显著负向效应;财政支农水平能够正向驱动农业绿色发展质量的提升。据此提出应当以因地制宜、创新驱动与互惠共赢为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方向,助推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

    2025年08期 No.390 6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3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梁荣平;沈雅琪;牛飞亮;

    农村产业融合是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和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农村产业融合会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次,农村产业融合会降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从粮食生产功能区来看,农村产业融合会显著降低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对粮食主产区的减碳效应更强。最后,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农地规模经营和城镇化来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形成了“农村产业融合→农地规模经营(城镇化)→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传导路径。

    2025年08期 No.390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企业管理

  • 数字经济下平台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数字能力的调节效应

    张霞;陈碧楠;

    数字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强调员工创新的重要性,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员工创新绩效值得深入研究。文章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将和谐型工作激情和数字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深入探究平台化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化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对员工创新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和谐型工作激情对员工创新绩效发挥间接促进作用,同时,数字能力能够正向调节平台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文章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还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企业而言,要创造自主支持的组织环境来增强员工的内部动机,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数字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创新绩效。

    2025年08期 No.390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14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