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磊;吴一丁;
新疆地域广大,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承载能力相对较差,一旦遭到破坏会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研究将新疆分为五个区域,并采用多指标多角度的指数分析法对新疆的环境状况从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两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分别得出五个区域环境状况的综合指数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中得出各区域中的环境大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008年02期 No.18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江;覃成林;李俊雅;
文章从河南省域出发,利用1996~2005年数据对河南区域差异状况做了重点分析,包括区域经济差距衡量指标的确定,10年间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分析,和2005年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现状,得到的结论是: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增加,总体差异水平在不断扩大,并利用SPSS11.5软件把2005年各地区分为经济发达区、发展区和欠发达区三类,最后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02期 No.180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安福;张文;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户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萧圣庙村为代表的该地区农户,发挥人均土地相对宽裕、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区域优势,形成了家庭规模养牛、手工编织等特色产业,出现了农村三个产业链均衡发展的局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也应看到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
2008年02期 No.180 33-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筠;
从"五普"人口统计数据中看到,出生性别比升高后,逐渐突出的婚姻挤压问题引发了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徙,这种迁移打破了地区间的性别比平衡。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等作为负面资源影响了西南少数民族男子在婚姻市场上的配偶供给,使得部分少数民族社会面临更大的婚姻挤压和其他社会问题。
2008年02期 No.180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庆行;宋常青;
农业女性化和老龄化实质上是生产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劳动者的女性化和老龄化。文章论证了农业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的客观存在,描述了其特征,并基于新生产力要素理论,分析了该趋势对妇女自身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的主要风险。同时,提出了政府应从五个方面着力提升女性劳动者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素质,提供和开发诸如信息、科技等外围生产要素,以使女性劳动者与外围生产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
2008年02期 No.180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牟少岩;陈秀;仇焕广;于学江;陈锦明;
农民非农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对青岛地区5个县市900户随机调查数据,分析了受教育程度对该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及其就业模式、行业和地区分布、农民收入等都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为了加快农民非农就业,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特别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投资。
2008年02期 No.18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51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