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

  • 绿色技术壁垒影响我国蜂蜜出口的成因与对策

    高茜;曾荣芝;

    本文介绍了我国蜂蜜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了绿色技术壁垒对我国蜂蜜出口的现实影响,然后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遭遇绿色技术壁垒的成因,并就相应对策进行了思考。

    2008年08期 No.186 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疆主要农产品竞争力与中亚国家的比较研究

    朱磊;王新;

    本文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对新疆与中亚国家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疆自身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逐渐减弱,所以提高新疆农产品和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同时发现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于哈萨克斯坦但高于吉尔吉斯斯坦,说明新疆在中亚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具备潜力,但由于相似的产品出口结构也会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新疆应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农产品科技投入从而不断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008年08期 No.186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63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理论解析

    李贤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历程实际上是我们党和国家探索、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实践证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巨大外部利润内在化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积极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历史超越,推动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此进行阐释。

    2008年08期 No.186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革30年:兵团经济体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成就

    张安福;黄晶晶;

    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发展经济体制模式,先后经历了团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快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建立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团场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兵团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产值效益迅速提高,有效地完成了国家所赋予兵团的屯垦戍边使命。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建设兵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引领作用,从而保障兵团的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2008年08期 No.186 17-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粮食问题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的博弈分析

    蒋满元;

    在我国目前的粮食需求市场中,由于政府仍然承担着粮食收购的主要任务,因而粮食市场上的收购与销售价格也就或多或少地带有着一定的垄断性;而恰恰是收购市场上的这种垄断性,又使得我国的粮食需求市场主体更多地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典型的二元特征。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由于政府考虑得更多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及物价的平稳波动问题,因此在目前之情形下,政府减少价格补贴与降低市场均衡价格乃是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及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政府的这种策略还无形中使得粮农逐渐丧失了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最终导致了我国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很难真正地实现合理的配置与科学地利用。

    2008年08期 No.18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0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三农”问题

区域经济

  •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姜威;

    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且发展路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产生了上海模式、苏州模式和温台模式。本文采取了"地方主义"的分析范式,对上海模式、苏州模式和温台模式的产生与演进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发现,尽管上海、苏南和温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路径迥异,但合流的趋势明显,即市场主导,政府增进,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008年08期 No.18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新疆石河子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

    陈阳;

    本世纪头20年,中国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它既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又具备转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长足进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方向。

    2008年08期 No.186 37-4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农村劳动力

  •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转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李光明;

    劳动力流转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以劳动力转移增收为目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流动起来;二是以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为目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定居转移,三是以劳动力转移改变身份为目标,促进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根本目标是实现富余农民的非农就业。

    2008年08期 No.186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土地问题

  • 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问题与对策

    程辉;

    促进农民增收,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实现是关键。当前,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引导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拓宽农民增收思路,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2008年08期 No.18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立法层面的研究

    杨俊;李争;

    本文从立法的角度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各种立法模式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认为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应采取平行立法模式,并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立法、医疗和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保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实施提供了理论上的建议。

    2008年08期 No.186 50-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农场改革与发展

  • 对兵团农牧团场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袁慧玲;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过程,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该文主要对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以及兵团农牧团场新型工业化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农牧团场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对策。

    2008年08期 No.186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金融与财会

  • 关于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思考

    孙群;

    本文分析了我国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的原因以及股指期货上市对我国金融市场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并对股指期货平稳上市运行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8年08期 No.18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探析

    滕宏汉;倪晓红;

    盈余管理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紧密的联系,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同时,也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本文以盈余管理概念为出发点,结合新会计准则体系,深入分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遏制,以及新增盈余管理的途径,得出企业盈余管理必须有个"度",从而指导企业财务人员在新准则下运用与把握盈余管理。

    2008年08期 No.186 63-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农业的弱质性谈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张旭;蒋文明;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面临着许多风险,包括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如果风险处理得当,农业将获得持续发展;反之,将给"三农"带来灾难性后果。农业保险在化解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通过及时充分的保险赔款,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减少农民收入波动,安定农民生活,增加农村消费,是我国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WTO规则所允许的"绿箱政策";而且农业保险能减轻政府在灾后筹措救灾的财政负担,保障灾后损失得到稳定的补偿,增强农业防损抗灾的能力。

    2008年08期 No.18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