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江华;罗明忠;张雪丽;
文章基于全国八省份水稻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水稻种植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行为特征,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环节外包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户主年龄与其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存在倒"U"形关系,即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可能性与外包程度随水稻种植户户主年龄的变化而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特征。相较于纯农户,兼业化农户将劳动密集型环节外包的可能性更高。种植季数对水田规模、地块与生产环节外包的调节作用显著。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与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满意度分别对病虫害防治与栽插环节的外包有显著正向影响。
2016年11期 No.285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唐超;胡宜挺;
文章以北京市为例,依据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机理,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运用DEA模型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中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从技术效率角度看农村产业融合可以显著地促进农民增收;反映农村产业融合的10个指标中,农产品加工业年主营收入、乡村旅游收入、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设施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
2016年11期 No.285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1136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1 ] - 翟玉强;
文章介绍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态价值的研究概况,探讨了人们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态价值的认识历程及其研究意义,并以若干产品为例,着重研究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态价值的内涵:地理环境造就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其优秀质量,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及其质量变化反映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应用能促进产地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生态价值的应对措施如下:探索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完善干部考核和政绩评价制度;围绕商品、人和环境,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准确划定保护范围,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2016年11期 No.285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风丽;
文章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测算了第八师2000-2013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第八师农业生产效率呈逐渐提升态势,但整体仍未达到DEA有效状态,其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技术效应与规模效益不突出,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过剩等,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快速提升的步伐。(2)从全要素生产率来看,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因素贡献较大,而技术效率则处于递减的态势,与其他师相比第八师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各项指标均在兵团均值以下。根据结论,提出加强第八师农业科研投入与技术推广、加快农业剩余劳动转移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建议。
2016年11期 No.28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