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农地金融的期限风险与制度创新

    王东宾;

    农地金融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创新,2015年下半年起进入国家试点阶段。文章重点探究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类型——期限风险,期限风险内嵌于农村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并由于"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特性形成环环相扣的期限风险结构。通过打开"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的制度关联剖析农地金融期限风险的结构与特征细节,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在于探索明晰的"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及相互关系,这正是文章关注农地金融期限风险的更深层次研究主旨。

    2017年11期 No.297 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迁移劳动力歧视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

    宋浩楠;张士云;

    文章从二元经济结构变动和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农村迁移劳动力歧视工资的决定机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部门的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的决定有参照效应,而实际产出对迁移工资的促进作用发生偏离。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恶化,参照效应和偏离效应随之加强,并且从整体上看,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受农业收入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对中国东、中、西部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对其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收入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参照效应的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参照效应弱于中、西部,并且各区域要素回报率也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回报率最为突出,中部地区仅有物质资本通过检验,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率较高。

    2017年11期 No.297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热点追踪

  •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

    庄晋财;

    <正>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对于我这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研究农村的人来说,有着说不完的兴奋!回想我国的城乡发展关系,建国初期是"城市优先"并通过制度将城乡隔离,直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城乡隔离的藩篱才切开一个口子,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城,以此推动

    2017年11期 No.297 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38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我国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任志娟;袁洋;

    文章采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分解和测算了2000-2014年我国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上升0.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的4.5%。其中,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下滑1.4%,西部地区上涨2.8%。通过分析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GDP、产业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对中西部TFP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经济对外依存情况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对中西部TFP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最后从加强自主创新和提高政府的保障作用等方面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TFP的政策建议。

    2017年11期 No.297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的兵团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崔登峰;孛华仪;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兵团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文章以GDP为基础指标,对兵团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总体考察和比较分析,然后基于比例性偏离份额模型,选取2006-2015年间兵团14个师生产总值数据,实证分析兵团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发现:就整个考察期来看,兵团区域经济增长极化格局明显,各师中第一师、第四师、第十师、第十二师和第十四师同时拥有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第三师、第五师、建工师和第十三师竞争优势明显,但结构优势不足;第二师、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竞争优势不足,却拥有一定结构优势;第六师既没有竞争优势,又没有结构优势。

    2017年11期 No.297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兵团经济研究

  • 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水平评价

    倪超军;李俊凤;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是兵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构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兵团南疆、北疆和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发展水平分别进行测度与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7年11期 No.297 24-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兵团人口发展趋势与提高职工稳定性研究

    张静;雍会;

    人口是兵团发挥屯垦戍边作用的基础。但近些年来,兵团人口呈现出总量少、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特征,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新疆和兵团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新疆兵团团场职工队伍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社会稳定、工资收入是影响职工队伍稳定性的最大的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兵团人口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7年11期 No.29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城镇化进程中兵团团场社区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何灵芝;

    城镇化进程中的兵团团场社会管理面临着如何遵循一般规律与自身特点相结合进行改革创新问题。文章在分析团场社区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团场社区采取"网格化+连社合一"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以推进由管"单位人"向管"社会人"转变。

    2017年11期 No.297 39-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反贫困

  • 秦巴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与对策

    刘奥;王伟;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深入研究当前秦巴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秦巴山为例,基于B市C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认定精准度不够、产业扶贫措施单一等实践困境,并结合C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为秦巴山区提出了"大数据+"精准甄别、扶贫产业联动等对策引导。

    2017年11期 No.29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研究综述——基于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

    强国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也迅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已有精准扶贫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展现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脉络。研究发现,精准识别、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环节;民族地区、连片贫困地区是精准扶贫研究的主要地域;金融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领域;大数据、共享发展等新技术、新理念是精准扶贫研究的创新视角。而未来应注重从精准扶贫基本理论以及精准扶贫与其他制度的衔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017年11期 No.297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53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博士论坛

  •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地权稳定性偏好——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冯华超;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对农地调整的偏好较高,近三成的农民偏好调整;第二,农地就业保障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其对地权稳定的偏好越强:有外出经历的农民更偏好调整,但是有三个月以上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稳定;第三,农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后,其对农地调整的偏好减弱;第四,土地流转对农地调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转入土地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的稳定;第五,性别、干部经历、受教育年限、闲暇状况和年农业劳动时间等个体特征以及粮食收入、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等家庭特征对地权稳定性偏好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对农地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地权稳定的偏好。为真正实现地权稳定,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推动农地的依法有序流转。

    2017年11期 No.297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发达省份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广东省阳山县的考察

    陈江华;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过大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文章基于对广东省阳山县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粤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高。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就业的条件下,农地流转市场已有初步发展,呈现"差序格局"特征,零租金占据主导地位。为增加贫困山区农户家庭收入,针对阳山县农业、农村与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增加非农就业岗位,为农民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2017年11期 No.29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财务与金融

  •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来自上海市2003-2015年的经验证据

    顾晓安;周淑贤;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集聚对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性。鉴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200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上海市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动态影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样本观测期内,上海市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质量的影响,具体来看,上海市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数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明显存在滞后一期的效应;其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前期上下波动,后期逐步趋于收敛的态势,整体具有正向带动作用。

    2017年11期 No.297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会计演进研究

    韦群;

    会计的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文章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会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华夏民族融合初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确定时期、当代少数民族地区确定时期四个阶段。会计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会计发展,但相对较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总体会计发展水平必然相对低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发展落后问题需通过针对性改革加以解决。

    2017年11期 No.297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会议综述

  • 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综述

    丁春艳;陕思婕;

    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暨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于2017年7月15日在石河子大学成功召开,会议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和"新疆、兵团经济发展"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旨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新疆、兵团以及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其学术观点反映了当前民族地区经济与"一带一路"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7年11期 No.297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