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超;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对农地调整的偏好较高,近三成的农民偏好调整;第二,农地就业保障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其对地权稳定的偏好越强:有外出经历的农民更偏好调整,但是有三个月以上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稳定;第三,农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后,其对农地调整的偏好减弱;第四,土地流转对农地调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转入土地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的稳定;第五,性别、干部经历、受教育年限、闲暇状况和年农业劳动时间等个体特征以及粮食收入、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等家庭特征对地权稳定性偏好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对农地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地权稳定的偏好。为真正实现地权稳定,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推动农地的依法有序流转。
2017年11期 No.297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陈江华;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过大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文章基于对广东省阳山县农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粤西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高。在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就业的条件下,农地流转市场已有初步发展,呈现"差序格局"特征,零租金占据主导地位。为增加贫困山区农户家庭收入,针对阳山县农业、农村与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增加非农就业岗位,为农民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2017年11期 No.297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