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旭芳;王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提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农情和新时代新要求的战略考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进行思考和把握。应从产业兴旺是重点,要求乡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生态宜居是关键,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求以更高标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基础,要求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求农民以更高水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深刻内涵。
2018年04期 No.302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谭明交;向从武;
日韩自通过实施农业"六次产业化",其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振兴。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遍地开花,取得了一定成效。急需探讨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本文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分析总结日韩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以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8年04期 No.302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0K] [下载次数:58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贺文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加快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深化社会分工;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平台,扩展了农村劳动力的选择集,促进人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变迁,加快农民群体分化。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民群体分化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的农民群体分化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一个协调互动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协调演化的动态均衡过程中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和城乡融合发展。
2018年04期 No.302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云婷;
乡村社区协商作为基层协商民主重要的单元,成为不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框架下乡村社会改革的发展走向。从政策理论中找寻乡村社区协商的主体间关系结构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行政村社区协商组织模式、跨行政村社区协商组织模式、自然村与村民小组协商组织模式三种乡村社区协商的组织模式。这三种组织结构构建了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开放性基层协商体系。
2018年04期 No.30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申鹏;胡晓云;
文章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的实际状况,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为样本,通过熵权法对改革前后六盘水市农村人口的生产能力、交换分配能力和消费能力进行加权评估。结果显示:相对于贵州省而言,"三变"改革后,六盘水市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升最大,交换分配能力次之,生产能力提升最小;从六盘水市农村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指数看,消费能力最高,生产能力次之,交换分配能力最低。为了提升农村人口的交换分配能力,需通过农村"三变"改革继续拓宽、稳定其收入来源,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同时加强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提高其收入的可支配能力。
2018年04期 No.302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琛;
为了寻找提高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的路径,文章选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切入点,以苏北苏中地区共32个县和县级市为样本,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模型框架下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估算各县(市)在各时期的技术效率损失。在此基础上将32个县(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经济性和配置效率四个部分。研究结果表明,32个县(市)农业技术效率水平稳定高企,平均技术效率水平达到88.3%;技术进步是构成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最主要原因,年均稳定增长2.57%;生产资料配置效率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年均配置效率为-1.6%,相对于技术进步抑制作用达-62.42%。
2018年04期 No.302 41-5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思羽;周灿芳;刘序;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响城市居民对都市农业参与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城市居民对都市农业的相关认知水平越高、家庭对都市农业越支持,则其参与都市农业的意愿就越积极。(2)职业是公职人员、家中有女性人口、年龄越大、家中离退休人数越多,所表征的行为控制能力也就越强,则其参与都市农业的意愿就愈积极。基于此,文章对未来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以下思路:需要利用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种养设备,实现由"平面农场"向"垂直农场"的转换,和由"全天候关照"向"零碎式管理"的转换。
2018年04期 No.30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1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