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农垦论道

  • 从我国多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看农垦的战略地位

    王曙光;

    文章从我国多层次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分析出发,深入探讨了四类农业经营主体各自的特征和优劣势,并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安全战略的高度,探讨了当前小农户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局限,提出了未来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安全战略的"综合扶持、重点推进"基本方略。

    2018年05期 No.30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热点追踪:乡村振兴

  • 杜润生农村合作经济思想及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段端磊;

    杜润生是我国"农村改革之父",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农村合作经济产生的诱因做了深刻的阐述,主张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土地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推进合作经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从杜润生合作经济思想中寻求智慧,因此,应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紧资本下乡的笼子,为农村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农业合作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2018年05期 No.303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2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展望

    徐莉莉;滕明雨;简小鹰;

    与实践如火如荼形成鲜明的反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理论研究尚显薄弱。因此,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相关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文章采用思辨研究的范式,首先从文本、农史和农业形态视角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概念内涵进行了逻辑推演,并详细分析了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组织结构。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承载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历史使命,可以通过打好"四张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营系统突破其发展的瓶颈。

    2018年05期 No.30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三农”问题

  • 农户农业清洁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对比分析——以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技术为例

    王秀丽;王士海;

    文章基于山东省农户农业清洁生产行为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试图回答影响农户农业清洁生产行为的决定因素,并测算和对比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农药两种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围明显大于高效低毒农药技术使用范围。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等会显著影响农户清洁生产行为。此外,农户对新事物的偏好、先进技术认知度和土壤肥力认知度与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概率正相关;先进技术接受能力的提升会提高农户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技术的概率。从增加农户收益的角度看,测土配方施肥的经济效果显著,而高效低毒农药的实施效果却相反。为促使更多农户进行农业清洁生产,政府应继续鼓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对高效低毒农药技术的推广,并进一步增加对高效低毒农药技术的补贴。

    2018年05期 No.303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何清;明辉;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首先通过全域Moran’s I指数考察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相关性,进而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引入空间效应,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对本地区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其他地区粮食生产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2018年05期 No.303 24-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6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淘宝村形成机理研究——以江西省庐山市红星村为例

    吴春雅;曾庆繁;史桉凡;汪文翔;

    文章基于对红星村转变成淘宝村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普通农村转变为淘宝村是一个"五二一"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中,"五"是包含产业基础、渠道结构转变、农户参与、产业形成、规模成型共五个系统组成部分;"二"是淘宝村的发展通常经历依靠民间自发力量自下而上形成淘宝村发展产业基础的初始阶段,以及在政府干预下自上而下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两阶段的顺次发展最终催生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区域贸易中获取比较优势;"一"是指淘宝村的发展与成熟必将实现由"斯密式增长"向"熊彼特式增长"的转变。最后,文章在前人研究理论以及红星村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上,从个人、当地政府、企业、商会、国家政策五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18年05期 No.30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特大城市迁移人口居住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高小惠;倪超军;

    文章基于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选取区位熵刻画居住空间分异格局,运用空间隔离指数测度迁移人口分异程度的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迁移人口聚居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南京市迁移人口的集聚空间大体呈现出中心低、外围高、西北低、东南高的"扇形+散点"的分布特征。制度因素对于人口迁移聚居区形成的影响趋于减弱,而市场因素、住房因素的影响正在持续加强,人口因素是影响迁移人口聚居的基本因素,其中年龄结构分布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2018年05期 No.303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银川市城市脆弱性研究

    贾红丽;杨美玲;周俊俊;肖成权;

    以银川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计算各子系统脆弱性及其综合脆弱性指数,对银川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造成脆弱性的原因。研究发现:(1)2006-2015年,银川市生态环境脆弱和社会脆弱性波动幅度较大,经济脆弱性指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2006-2015年,银川市城市综合脆弱性呈缓慢下降趋势,表明银川市城市脆弱性已由较低脆弱度向低脆弱度过渡。但从各子系统脆弱性的贡献度来看,经济脆弱性对城市综合脆弱性贡献的比重在逐年降低,生态环境和社会脆弱性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银川市城市脆弱性由经济主导型向生态环境和社会主导型的脆弱性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协调二者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018年05期 No.303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生态经济

  •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技术生态位测度与评价——以粤北民族地区为例

    吴小立;胡新艳;

    文章在分析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技术生态位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全域旅游的乡村旅游技术生态位测度指标及评价模型,继而以粤北民族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而言,从"态"到"势"的传导过程,实质上是乡村旅游资源"活化"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为此,必须评价现有技术生态位,调整未来技术生态位,对技术生态位进行过程改进。

    2018年05期 No.30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李伟华;

    生态移民是生态压力空间转移的一种特殊人口迁移类型。生态移民缓解了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与此同时会对迁入区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以1995年、2005年、2015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借助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半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宁夏红寺堡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1995-2015年的20年内,红寺堡区各种土地类型间的相互转换较为频繁,总体趋势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持续增加;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先增大后变小,高风险区集中在城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未利用地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生态风险等级与地形也存在着相关性,高风险分布在海拔和坡度较小的地方。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对生态风险的影响,为红寺堡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相关借鉴及建议,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8年05期 No.303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农村金融

  • 互联网平台农户贷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农户为例

    国亮;杨博;赤艳玲;高晨瑞;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文章以陕西省农户为例,运用Double-Hurdle模型对农户是否通过互联网平台贷款以及获得贷款金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性别、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通过互联网平台购物的频率、农户对互联网借贷方式的了解程度以及互联网企业是否进村宣传等因素对农户是否通过互联网平台贷款有显著影响;农户的文化水平、耕地面积、网购频率等因素对农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的贷款金额有显著影响。

    2018年05期 No.303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李勇斌;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构建农业保险指标体系及农业信贷指标体系,选取1993-2016年相关指标数据,对广西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但相互作用的程度总体偏于中等。另外,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耦合协调度也在调整中不断提升,逐渐由低度协调上升到高度协调。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广西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2018年05期 No.303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综述

  • 经营规模决定因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张晓恒;周应恒;

    近年来,由于缺乏竞争力,我国粮食产业出现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局面。中央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竞争力。文章重点回顾了经营规模的决定因素以及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在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农业技术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农业经营者管理能力是决定经营规模的核心因素。此外,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对生产要素投入、技术采纳、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均产生影响,但鲜有研究从效率损失的视角分析经营规模变化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深入研究这些主题将对我国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18年05期 No.303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