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农垦论道

  • 中国农垦体系的产业性质、功能结构与剥离“企业办社会”改革

    王曙光;

    农垦体系兼具市场竞争性质的"非公共品"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品"两种性质,这就决定了农垦体系改革不同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农垦体系是一个包含国防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复合性体系,农垦的市场化改革既要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国家对农垦的战略支持作用。文章对农垦剥离"企业办社会"的内涵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剥离"企业办社会"为农垦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是在执行层面必须鼓励地方创新和模式多元化,要澄清认识误区,使这一历史性的社会改造和体制转型工程能够科学稳健推进,实现农垦与地方的"双赢"。

    2018年08期 No.30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乡村振兴

  • 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启示——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尹维杰;陈华杰;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一些乡村的凋敝与衰落同当地经济面貌形成巨大反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如何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好乡村,无疑将成为一项重大时代课题。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杭州市余杭区,在乡村工作中不断探索出各种发展路径,有力地支撑了余杭乡村面貌、经济活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章旨在通过总结余杭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独特经验做法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余杭样本。

    2018年08期 No.306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种类型农村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丁宗尧;

    文章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阐释的基础上,试图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分为具有资源及市场区位优势地区、需政策兜底地区及传统商品粮生产基地三大区域,并指出各区域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选择和政策方向。研究认为,具有资源及市场区位优势地区应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作为农民致富的渠道;需要政策兜底的地区应稳定小农生产,同时打好精准脱贫战;传统商品粮生产基地应抓住一系列政策机遇,积极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交易市场。

    2018年08期 No.30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三农”问题

  • 农户借贷行为及变迁——以山西十村千户为例

    彭小辉;史清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借贷行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即与借贷水平不断上升相对应的是借贷面的不断萎缩,农户借贷行为越来越不活跃,主要原因并非信贷约束,而是农户收入增长和投资机会缺乏;从借贷来源和用途看,农户借贷主要来自于民间,正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借贷需求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且受到经济周期和政策的显著影响;低收入农户借贷用途还主要停留在生活层面,而高收入户具有明显的负债经营特征,且更可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金融是农户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型的助推器,而正规金融是非农户实现快速增长的加速器。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让农村正规金融在农户向非农户转型过程中提供低成本和便捷的信贷支持,有助于加速农户经济转型,助力农户经济增长更上一个台阶。

    2018年08期 No.306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现状与现实困境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孙乐;陈盛伟;

    林业是弱质性产业,其生产经营过程漫长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山东省为保障林业经营者经济利益,激发林业生产和自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于2013年开始试点政策性森林保险。当前山东省政策性森林保险面临法规不完善、供需双向不足、保费补贴种类少且结构缺乏灵活性、查勘定损困难等诸多现实困境,建议通过推动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法规体系、提高林业经营者的风险意识、增加森林保险供给主体及产品种类、优化政府保费补贴结构、完善森林保险的配套设施等方式加以解决。

    2018年08期 No.306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robit模型的农地托管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涂金杰;

    "农地托管"作为一项新型农地经营的创新模式,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积极响应。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农地托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托管服务获取渠道对农地托管意愿具有差异性影响,性别、年收入和人均耕地正向显著作用于农地托管意愿,而家庭人口和托管距离对这种决策行为构成约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释放女性非农就业,完善农地托管市场,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等政策建议。

    2018年08期 No.30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绿色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变化

    玉琦彤;周子涵;

    文章采用DEA模型对2011-2015年省际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并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绿色科技创新、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偏低,地区分布不均衡,表现为效率高的地区呈现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双高",而在效率偏低的地区则呈现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双低"。第二,绿色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经营的单因素变量均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负向效应,而两者的交互项则正向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说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的中间调节作用是积极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使用,有效促进绿色科技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

    2018年08期 No.306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丝绸之路经济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多元化与特定优势的调节效应检验

    王刚;

    文章利用2013-2016年"一带一路"89家中国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品多元化与特定优势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倒"U"形曲线顶点对应的国际化程度为0.965;产品多元化和特定优势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正向调节作用显著;特定优势对产品多元化的调节具有再调节加速效应;系统GMM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发现广告密集度的调节作用存在滞后性。特定优势的引入拓宽了研究视角,弥补了以往只关注比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局限性。

    2018年08期 No.306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企业对欧洲国家农业投资面临的政策障碍研究——基于企业层面的调研及分析

    柏娜;于敏;陈瑞剑;

    由于政治稳定、政策透明、市场空间较大等因素,对欧农业投资前景广阔,但鉴于其严格的政策法规限制,众多中资企业望而却步。文章采取访谈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研了部分对欧农业投资企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在东道国遇到的政策法规障碍,力求为涉农企业走进欧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对欧农业投资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以跨国并购和中外合资为主要投资路径,在产业链中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等关键环节。劳务签证、环境保护、劳工标准和工会影响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是企业对欧农业投资的主要挑战。最后,文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企业对欧农业投资的相关建议。

    2018年08期 No.306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反贫困

  •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地流转减贫效应分析

    张园;孙海生;夏玉莲;

    文章运用DEA模型,结合1033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分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减贫效应,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了农地流转减贫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但其中对于流出户来说,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明显高于流入户的减贫效应;且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农地流转减贫效应高于西部,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高于中部地区;此外,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农户所在村距县政府的距离以及农户家庭老年人数是农地流转减贫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农地流转,推广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民家庭的资源禀赋质量。

    2018年08期 No.306 64-6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居民收入与消费

  • 湖南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及构成的时空演变分析

    冯元元;徐爽;周书应;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湖南农村居民消费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文章采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湖南101个县(区)的数据分析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时空演变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10-2016年湖南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的重心总体向西、向南移动;(2)消费市场空间逐年增大;(3)消费能力在东西方向上强于南北方向;(4)西南部农村地区对湖南农村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进而,针对湖南四大区域分别提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策略:长株潭地区的消费产品应向享受型发展,实行等级定价策略;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消费产品应向发展型转变;大湘西地区应以生存型资料消费为主,实行低价策略。

    2018年08期 No.306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多维考察

    何剑;周静;

    受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内需主导的新阶段。人口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消费需求者,人口发展状态在扩大内需过程中至关重要,研究居民消费必须把握人口变动态势。文章基于2001-2016年31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人口年龄、教育、城乡及性别结构与多层级居民消费支出水平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看,2001-2016年人口结构变动对中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大于对高、低层级消费水平影响。说明中等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受人口结构影响更敏感和有弹性。第二,从空间层面看,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水平间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少儿抚养比例增加对高消费结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趋势则正向影响消费支出,教育水平提高明显促进中西部消费支出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正效应在东部地区较明显,性别比例变化在各区域间同质性较强。

    2018年08期 No.306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83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财务与金融

  • 乳制品行业海外投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朱穗昌;胡凝;程小茹;李尚蒲;

    中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同时,面临着较高的生产成本压力,在"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乳制品行业选择海外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文章选取乳制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分析法和财务指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短期来看,海外投资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股票价格;从长期来看,光明乳业和伊利股份的海外投资对公司长期绩效产生正面影响,贝因美却因为经营不善的负面消息部分抵消了海外投资的正向作用。据此,文章提出强化对乳制品行业"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建立国外重点乳业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降低跨国并购风险和遵循国际行业标准等政策建议。

    2018年08期 No.306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三变改革”面临的五大致命难题

    王征兵;

    <正>所谓"三变改革"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就是让农民把闲散不用的资源如不愿耕种的土地、闲置的房产、暂时不用的农机具等资源以资产的方式入股到集体经营的公司中,这样既可以让闲置的资源增殖,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变股金,就是让农民将暂时不用的钱以股金的方式投入到集体公司,以获取股金分红,这种股金分

    2018年08期 No.306 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