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明忠;项巧赟;
高铁的开通已经并正在继续改变人们的生活,对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品牌竞争力弱、保鲜加工不足以及产业融合度低等难题,高铁开通可能带来的红利包括:时空缩短,提升农产品可交易性;流动频换,扩大农产品交易半径;人流密集,利于现代农业信息传播;资源聚集,助推农村三产融合;要素流动,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借力高铁,助推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是要做强做优"富民产业",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以守正创新笑迎各方宾客,引进现代农业发展新资源,注入乡村经济发展新活力。
2019年05期 No.31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庄晋财;庄子悦;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山区小农户由于受到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的约束,既没有条件实现"智能农业+资本农业",也没有条件实现"工程农业+规模农业",农业发展受到制约。但是,由于高铁快速运输系统的出现,给山区小农户通过"市场创造",实现"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的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因此这应该成为山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转换传统农业的"规模经济"思维,鼓励在农产品基础上衍生新产品,通过"平台"构建让众多产品聚在一起,利用高铁快速运输系统拓展市场边界,以"市场创造"实现范围经济,是山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实现路径。
2019年05期 No.315 25-2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明;姚佐文;
文章旨在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结果显示,以滞后一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指标作为工具变量有效缓解了内生性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未考虑内生性的模型相比,缓解内生性问题之后解释变量估计系数更为准确与显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文章的结论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19年05期 No.315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汪紫钰;蔡荣;
文章利用苏北3县823户水稻种植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一个三阶段计量经济模型系统来分析生产环节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及生产环节外包对水稻生产率的影响,纠正了样本"自选择"行为带来的内生性估计偏误。研究发现,不论是仅选择病虫害防治环节外包还是仅选择移栽环节外包,亦或是病虫害防治和移栽环节都选择外包,水稻生产率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应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扩大农技服务覆盖范围等政策举措对生产环节外包具有显著的激励效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务农人数多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激励会受到限制。
2019年05期 No.315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宋海风;刘应宗;
研究粮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以及其损失,可为评价地区粮食绿色发展水平,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提供参考。考虑技术前沿异质以及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文章采用前沿动态分析模型对15个小麦主产区2004-2013年的小麦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损失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前沿下小麦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共同前沿下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排序依次为东北、中西北、南方和黄淮海区域,而考虑技术前沿异质,黄淮海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超过东北区域,排在第一,其次是东北、南方和中西北区域。区域生产率损失来源存在差异,东北区域生产率损失最小,主要来源于内部管理水平不高;黄淮海地区和南方区域的生产率损失来源相似,主要来源于技术差距,相对内部管理水平较高;中西北区域的生产率损失中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比例相当。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发展农业机械的精细化作业,通过机械作业与农技农艺结合提高管理水平。
2019年05期 No.31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