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高;王琪;在测算和比较不同群体的技术效率时,现有研究均忽略了生产技术差异和生产前沿差异,导致技术效率在测算上和比较上均存在严重偏误。文章基于江苏省物价局2012-2016年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共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不同规模农户稻谷生产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并考察了稻谷生产共同前沿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江苏省农户稻谷生产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均值为0.931,处在相对较高水平,而且随着种植规模增大,稻谷生产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呈现出"U"形趋势。(2)在技术差距比上,随着种植规模增大,不同规模农户的TGR在逐渐增大,说明稻谷规模化种植具有较高的前沿技术水平。(3)文章选取的农业决策者特征、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以及雇工比重等对共同前沿技术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提升稻谷生产的共同前沿技术效率。
2019年06期 No.316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江激宇;徐腾;文章基于2003-2017年安徽16个地级市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安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分析了粮食TFP的时空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误差模型检验了安徽省的粮食TFP的收敛性。结果显示:考察期间,安徽省TFP年均增长2.8%,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驱动";就空间来看,所有地级市均处于TFP进步状态,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安徽省及各区域均存在α收敛,但波动较为明显;将地区间的关联性考虑进β收敛中,安徽省TFP存在绝对收敛的趋势,收敛速度仅为0.1723%,半生命周期4.0226年。即粮食TFP落后的地级市需4.0226年时间可以追上发达的地级市。针对未来的粮食产业发展,应加强地区交流,以强带弱;促进皖北、中等先进地区改造升级,形成空间辐射效应。
2019年06期 No.316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