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U”形农业规模经济性的成因:基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差异化定价的解释

    仇童伟;

    针对Foster和Rosenzweig关于"U"形农业规模经济性①的理论建模,文章基于农业服务供给的拟约不完全和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构建了"U"形农业规模经济性形成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比较中国与印度的经验证据论证了理论逻辑。研究表明,促成"U"形农业规模经济性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服务供给的差异化定价。由于农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服务供给事先拟约的不完全造成市场化程度更低的服务(如整地)呈现本地供给价格更高的倾向。对于觅价、自给服务和自置装备成本更高的小农户,他们受到的价格歧视显著大于规模经营户。但是,中等规模经营户自给服务的机会成本却比小农户更大,自置装备又不具有规模经济性,造成他们的服务议价能力最低。由此,文章从不同规模经营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差异解释了"U"形农业规模经济性的成因。文章表明,小农户并非更能从农业分工中获得改革红利,关键是为小农户提供更为廉价的"交易装置",提高他们的议价能力,进而促进农业经营成本的下降。

    2019年07期 No.317 1-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1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视角

    田童;原伟鹏;刘新平;高志霞;

    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外出务工以期获得高经济收益的农户数量逐年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无疑成为城市周边耕地逐年减少的"催化剂",造成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平衡耕地的经济产出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文章以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主观意愿作为切入点,采取二元Logistic向后Wald回归,从粮食安全的社会效益和农户个人效益双重视角将耕地质量保护意愿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特征决定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的差异性;农户家庭经济构成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的实现程度影响较为明显;具有政策偏向性的引导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归属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实现程度;耕地的资源认知程度正向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实现概率。基于此,得到针对性的结论与建议,以期找到社会效益与个人效益的均衡点,使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在"稳中有升"的综合经济效益中自发实现。

    2019年07期 No.31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农村政策研究

  • 农民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的成效、挑战与建议——基于H省S县的调查分析

    刘同山;董翀;

    虽然农民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性",但其能否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发挥作用仍需具体研究。文章对H省S县的实地调查发现:被作为脱贫攻坚的抓手加以支持引导后,农民合作社的数量得以快速增长,在促进当地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强化与贫困户的要素和商品合作、增加贫困户的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因缺少参与扶贫的内在动力,再加上成员数量少、经营规模小且"空壳社、休眠社"比例高,S县的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能力不强。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需要减少行政干预,注重农民合作社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规范化建设。

    2019年07期 No.317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财政支农和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泉;陈健;

    基于2007-2016年西北五省(区)的面板数据,文章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和涉农贷款对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适宜、配置高效的财政支农支出以及涉农贷款的增加,均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监控力度,科学评价涉农项目投入效果,推动支农资金配置结构动态调整,对于提升农业发展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育现代化农业产业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2019年07期 No.31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88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吗?——基于社会过滤的调节效应

    朱金鹤;张瑶;

    当前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而"知识悖论"理论研究表明,创新投入不一定会带来产出的增加。为此,文章基于Rodriguez Pose提出的社会过滤理念,在系统梳理社会过滤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社会过滤条件下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力,其经济转化效率较好,"知识悖论假说"在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并不显著;劳动和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基础力量,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且资本要素的经济拉动力明显优于劳动和创新等要素;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消化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过滤系统,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2019年07期 No.317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命历程视角下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吴为玲;

    通过分析宏观环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联结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生命历程视角为众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方法。本研究在生命历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移民的生命轨迹、移民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移民社会融合出发,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结果显示,众多研究只是将人口迁移和生命历程的某一部分概念相连接,并不能很好地了解移民的行为、解释其行为所产生的累积效应,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并受制度影响。并且,许多方面的移民研究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因此,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移民生命历程的累积效应及其与制度的交互效应。

    2019年07期 No.317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反贫困

  •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低保人群脱贫效应与路径分析

    刘玮;刘艳敏;

    扶贫的精准化,可视为新时代的开发扶贫。理论上,开发—精准扶贫、教育与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保障最低生活等是实现农村低保人群脱贫的主要路径。文章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2005-2017年我国农村低保人群脱贫效应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开发-精准扶贫与低保支出的脱贫效应并不显著;而农村教育投入的脱贫效应比较显著,同时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提高依然是农村低保人群脱贫的直接路径。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实现农村低保人群可持续性脱贫,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同时真正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并将最低生活保障与精准扶贫战略区别开来综合应用,针对不同低保人口实施有区别的脱贫路径。

    2019年07期 No.317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贫困县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路径优化——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

    唐超;何冰;

    基于广东省五华县的调查,在对当地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五华县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优化路径。研究发现,五华县精准扶贫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知识及技能缺乏、家庭劳动力不足、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应从加强干部引导,优化技能培训、创建帮扶新模式三方面改进现有扶贫政策,促进五华县脱贫任务的实现。

    2019年07期 No.31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产业经济

  • 环境规制条件下中国羊毛生产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许荣;

    羊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羊毛生产效率的测算鲜有统筹考虑环境保护与羊毛产业发展的双重需要。文章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超效率SBM模型,将羊毛生产的"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对2001-2015年环境规制下我国羊毛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条件下我国羊毛生产效率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除内蒙古外,其余省份表现出生产效率"波动性"下降的时序趋势特征。此外,各羊毛主产省羊毛生产效率均存在一定差异,目前,甘肃和青海两省羊毛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饲草费、饲料饲盐费、配种费及医疗防疫费投入冗余严重,是羊毛生产无效率的主要原因。

    2019年07期 No.317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产融结合与企业生命周期

    刘园园;邱善运;

    文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特征研究了产融结合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实体企业实施产融结合动机符合"融资约束假说""市场竞争假说";不同生命周期企业产融结合的动机存在差异,成长期企业产融结合动机符合"融资约束假说""市场竞争假说""政府迎合假说",成熟期企业符合"市场竞争假说""政府迎合假说",衰退期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动机更符合"融资约束假说"。进一步本文研究发现,成熟期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有助于提升经营业绩,成长期企业实施产融结合则会恶化业绩,而我国投资者则对产融结合持消极态度。

    2019年07期 No.317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财务与金融

  • 兴边富民行动背景下陆地边疆地区地方财政支出效率评价

    姚梦婷;

    文章利用2007-2016年陆地边疆地区9个省份数据,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科技与文化事业水平、医疗卫生保障情况、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生态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采用DEA-Malmquist分析法分析边疆地区地方财政支出效率,并比较地区差异。结果表明,陆地边疆地区整体财政支出效率不高,十年间财政支出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896,主要是规模效率偏低导致。进行效率分解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衰减态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滞后,且区域差距较明显,辽宁、内蒙古、新疆,广西在整个陆疆地区表现相对较好,西藏表现欠佳。基于此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陆疆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思路。

    2019年07期 No.31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河子大学7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正>与共和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今岁家国同庆日,吾校七十春秋时。公元二零一九年,石河子大学喜迎七十华诞。特向诸位致敬:为关怀学校建设之领导,为关爱学校进步之贤达,为关心学校变化之校友。谨此问候,特致函达。吾校何谓也?问苍茫大地,或云西北边陲,玛河蜿蜓,卵石密布,水落石出,故云石河子,此地之谓也;采石筑城,依水建城,亦城之谓也;城内建校,求是育英,滋兰树蕙,又校之谓也;或云吾校守磐石志以戍边、怀山河情以治

    2019年07期 No.3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介

    <正>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位于石河子大学东校区,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兵团农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1983年在"农经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农业经济系",1994年"农业经济系"改名为"经济贸易系",1996年经兵团批准在原"经济贸易系"基础上正式成立"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10年更名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年07期 No.317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