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顺利;任敏;
在"政权悬浮"的传统乡村社会逐渐消亡的情况下,新的"制度嵌入"没有完全形成和稳固现代化社会资本,导致乡村治理受到掣肘——乡村治理的主体与场域、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等的疏离化。随着国家权力的上移及政治现代化的诉求,以新型乡贤精英、乡规民约和乡村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内生性力量在乡村治理中重获发展空间,此时要整合村民自治制度、法治规范及基层自治组织等外生性力量,融入到现代乡村内生性力量的培育和形成过程,打破"制度嵌入"对内生性力量形成的障碍,形成"内外联动",引导乡村内生性与外生性力量真正融合,提高乡村治理效果。
2020年06期 No.32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亚飞;吕剑平;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具有互动联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研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17年甘肃省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模型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且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乡村振兴水平;耦合度值处于0.48~0.50之间波动,属于低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一直呈显著上升趋势,大致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勉强协调"发展阶段,但目前发展尚未成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对耦合协调度起到了显著的阻碍作用。基于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力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启示。
2020年06期 No.328 15-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1013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田兴;杨雅如;
组织起来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村社共同体是实现农民再组织化,确保农民主体地位和乡村自主发展的基本载体。当前村社共同体日渐削弱,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乡村的主体性出发论述其在保护小农根本利益、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乡村自主发展等方面具再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在规定村社共同体理论前提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系统探讨其再造的紧迫性,然后在明确以劳动社会主义为基本理念的前提下,从重识"三农"价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改革农村行政体制及加强农民教育等方面探讨其再造的路径。
2020年06期 No.328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雅罕;靳乐山;
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选出全国23个省(市)3 277个农户家庭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户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低于非劳动力流动户4.7%;从劳动力流出地村庄特征来看,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少,而高污染企业、矿产资源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较多;此外,农户家庭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村庄地理特征对农户家庭参与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均有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减贫效应,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并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激发贫困农户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使得"输血"和"造血"一起运行,助力脱贫攻坚战。
2020年06期 No.328 33-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倪超军;
文章以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居住环境、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六个维度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研究发现:整体上看,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处于"半市民化"阶段,尚未完全实现市民化;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略高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水平,主要是其居住环境、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其就业和收入方面处于劣势,并低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第一代和新生代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相差不大,这一点与新疆农民工和全国农民工的趋势有所差异;与第一代相比,新疆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的阶段与水平,为更好地"补短板"和"促提升"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2020年06期 No.328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金利;
文章基于新疆1994-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及协整检验,考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关系,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显著,城镇化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微弱,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现代化以及二者的共同作用都是显著影响城镇化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农业现代化不受模型中单一变量或综合因素的影响。
2020年06期 No.328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斌;苑鹏;
文章基于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抗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其抗疫能力的对策建议。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在未来仍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农产品保障作用,但是在抗疫中存在私人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与保护公众利益的矛盾,表现为批发市场管理主体抗疫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和基础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有待解决。建议围绕减少人员流动,改善市场整体环境,从改善批发市场管理制度入手设立政府主导的防疫制度、进场资格限制制度、场内限时交易制度、进场预约交易制度和网络批发交易平台,同时从提升抗疫动力的角度,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制度和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标准化水平。
2020年06期 No.328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朋文欢;邵科;
农业企业参与电商经营是企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实现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基于全国1 06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研数据,文章总结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电商化经营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表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渠道选择仍以线下为主,在线销售方式多样但销售占比并不高。人才缺失、物流成本与电商平台费用偏高是企业参与电商经营的关键瓶颈。引导互联网平台服务龙头企业产品上行,提升龙头企业开展电商经营能力水平,构建面向电商渠道的农业产业链体系是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
2020年06期 No.328 62-6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满禄发;
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基于理事长视角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面临贷款阻碍、利息压力、主体差异、措施固化等规制压力,社会信任不足、发展不畅等市场压力,成员异质性、人力资源不足等经营压力的发展阻碍。因此,应从资金落实、提升产品品质等物质资本范畴;引入外部资本、变革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等社会资本范畴;发挥领导者才能、培育技术人才等人力资本范畴,助推合作社发展。
2020年06期 No.328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