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芊;李梅;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模式是实现服务高效供给的重要手段,由于该管护模式涉及多元主体,需要各方协作。为此,文章基于已有研究及案例构建地方政府、村民以及承接方参与协同管护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三者在管护工作中均受彼此参与意愿的影响,但程度不同;影响三方协同管护的关键因素为奖补资金、违约惩罚以及村民参与所获收益,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奖补资金的分配对三方策略选择均有影响,平均分配或稍偏向于村民更利于协同管护。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大各方信息沟通、发挥村民带动作用等建议及措施。
2021年02期 No.336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帅金;
文章采用GML指数和基尼系数分别测算了2014-2018年山西省县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省层面、区域层面和地市层面分析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研究发现,首先,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先升后降。区域之间和地市之间的比较分析均显示了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的重要作用;其次,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基于此提出应更加重视资源配置问题进而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绿色发展相结合以及推动各区县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衡协调发展三方面政策建议。
2021年02期 No.336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清;黄千函;姜国同;谢毅;朱岳松;
休耕制度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囤粮"战略、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研究休耕补偿标准对完善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甘肃省会宁县2019年273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项式logistic模型研究农民休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条件价值评估调查法获取农户参与休耕轮作的补偿意愿,并且考虑零响应样本,对参数估计的测算结果进行矫正分析。结果表明:(1)休耕补贴标准测算结果显示,矫正后的补贴标准略低于现行的500元/亩补贴标准;(2)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不足以解释其休耕意愿。农户的生产特征及其对农业补偿政策的理解是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关键因素;(3)农户普遍意愿补贴价格较低,主体意识普遍较薄弱。因此,应加强休耕政策的宣传,适当提高休耕补偿标准,充分考虑农民的异质性,尊重农民的参与意愿。
2021年02期 No.336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雍会;汪世倩;吴志旻;王子豪;
异质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会对城乡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文章基于2000-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差分GMM分析方法,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异质性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铁路设施的缩小程度大于公路设施,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小作用,其他等级公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不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劳动力转移、加大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投入。
2021年02期 No.336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真真;马远;
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及ESDA方法,分析1997-2017年中国各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构建GTWR模型对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且各省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在缩小;(2)各省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HH"集聚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LL"集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3)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以及人口密度在整体上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各回归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量,应增加技术投入,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02期 No.336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9K] [下载次数:133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永静;李慧;王子豪;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不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均存在着"U"型的非线性关系,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未跨越"U"型曲线的最低点之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当其跨越"U"型曲线的最低点之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基于此,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优化金融资源空间布局,加强跨区域合作,持续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2021年02期 No.336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1382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 ] - 许丽萍;郑智勇;
新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究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深化其金融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分析金融服务新疆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从金融保障能力、金融融资能力与金融开放能力三个维度探讨金融服务新疆实体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新疆整体金融服务效果呈现不稳定趋势,金融投入与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2)金融保障能力多为负向冲击,表明当前新疆金融保障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3)金融融资能力虽然能在短期内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但正向效应维持并不稳健,甚至在冲击后期呈现负向抑制作用。(4)金融开放能力对新疆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持续正向拉动作用,且正向效应在金融开放积极年份尤为突出,但仍需注意金融开放所带来的外部风险。因此,创新金融服务理念、推动区域金融开放的同时,防范可能存在的内外风险应是下一步新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
2021年02期 No.33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