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农户分化、禀赋效应与农地流转契约选择

    林绚;罗必良;

    农地流转及其契约安排是学界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中,关于契约选择的内在机理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本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探究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及其决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与农户农地转出的意愿契约,无论是契约形式还是契约期限,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农户对土地的禀赋效应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农地确权强化了农户间的异质性,使得不同类型农户的禀赋效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导致农户更不愿意在农地转出时选择签订正式契约和长期契约。文章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禀赋效应,强化农民的契约意识,有助于推进农地流转的契约化与规范化。

    2021年05期 No.339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86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突变论视角的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与演变逻辑研究

    许秀川;谢梦玲;

    文章运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6-2018年的数据,构建突变模型,分析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进程。研究表明,1996年以来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两个飞跃点,分别为2000年和2005年。突变的原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更严峻的绿色产品国际市场形势,促使绿色农业质量显著提升;2005年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推广,生产规模和质量得到保障。两个突变点将1996年以来绿色农业发展进程划分为快速发展、加速增长和波动中上升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时间跨度长达13年,长时间未出现突变,原因在于此阶段强调提高质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量持续增长。将1996年以前绿色农业起步阶段纳入研究范围,发现绿色农业演进路径经历了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和认证体系三个方面的更替,同时各阶段贯穿着发展理念与发展条件对立统一的内在逻辑。"三化"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主观因素,与资源环境形势和国内外市场形势两大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绿色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章提出平衡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目标、量与质双管齐下的建议,并强调发展理念与发展条件变化相适应,将发展条件严峻化的压力转化为发展水平提升的动力。

    2021年05期 No.339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1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农业产业组织

  • 适度监管与合作社内信用合作风险防控和可持续运营——基于社员规模视角

    张雷;陈东平;

    基于金融监管理论,文章分析了政府监管和社员规模因素对合作社内信用合作风险防控和可持续运营的影响,并运用多案例比较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对于小规模社员信用合作采取过度监管,而对大规模社员信用合作监管缺失是导致当前合作社内信用合作存在不可持续和运行风险的重要原因。对此,应依据参与信用合作社员规模,采取分级监管模式,鼓励合作社之间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实现信用合作可持续和风险防控的双重目标。

    2021年05期 No.339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冰山现象及其成因剖析

    赵翠霞;陈珊珊;冯海静;

    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对引导其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对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冰山现象",研究七年来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发展迅猛,而且创新性明显,但其规范化发展和绩效有待加强;更深一步分析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冰山现象",表面繁华,内在问题重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不规范、绩效不高、融资困难、社员参与度不高和政策扶持不准确等方面。因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合作社科学决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1年05期 No.339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反贫困

  •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视角下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研究

    杨晓婷;王田兴;毕怡琳;胡欣然;

    教育扶贫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技能、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结合S青年公益组织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扶贫的案例,归纳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思路,以及在撬动整合资源带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文章从理论、体制、政策层面进行反思,着重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农民工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社会(NGO)—政府—市场—学校—家庭"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化、均等化发展。

    2021年05期 No.339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资本与社会治理:基于相对贫困视角的实证分析

    张永奇;单德朋;马梦迪;

    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是高品质国家的重要支撑。文章引入社会信任、社会网络双重视角,基于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采用收入比例法确定相对贫困标准后,社会资本能够显著阻滞中国相对贫困,降低贫困脆弱性,并且社会资本对于低收入群体边际效应明显高于高收入群体,从而佐证了社会资本的益贫性。考虑到内生性问题后,该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借助社会资本具有更大的减贫效果,而贫困深度更浅的贫困主体,从社会资本提升获得的相对收益更高。机制分析表明,个体信念和教育获得是社会资本影响相对贫困的重要传导机制。论文拓展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范畴,为缓解相对贫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2021年05期 No.339 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企业管理

  • 出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程远;庄芹芹;郭明英;陈雷;

    文章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企业专利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是否出口以及出口强度对创新成果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企业的出口行为会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出口强度的增加也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企业通过"出口中学习"效应显著提高了创新能力;出口强度的提升作用在高技术行业与非高技术行业,以及大中规模企业与小微企业中都较为显著,但是在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中并不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在强调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同时,我国仍当着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021年05期 No.339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职场孤独感如何影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创造力?——一个被调节的中介

    张英;

    文章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职场孤独感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而工作沉浸的加入使得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更具有说服力;成就需要能够显著调节工作沉浸在职场孤独感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成就需要水平越高,职场孤独感通过工作沉浸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影响越弱。厘清职场孤独感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理,对改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面临的职场孤独感问题,以及提升员工创造力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2021年05期 No.339 79-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4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财务与金融

  • 农村金融联结的现实需求、困境及推进措施

    张扬;肖萍;李文君;

    当前,我国农村逐步形成一种由龙头企业等农村中介参与的,市场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相互融合的农村金融联结模式,这在解决农户融资难、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一模式还存在着经营风险大、参与中介组织自身经营能力弱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形成便捷高效的联结模式、完善的金融联结功能、科学严格的保障制度、持续高效的互动机制等"四位一体"的农村金融联结经营体系。为确保其顺利实施,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农村中介的带动效应,增强农村金融联结的黏度和能力,最终解决农村金融资本需求。

    2021年05期 No.339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