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亲环境农业技术采纳的多元增益效应研究——以新型微灌技术为例

    张朝辉;周乾晨;

    新型微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水资源硬性约束、落实节肥减药任务、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技术。基于研究区573个红枣种植农户的调研,应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客观估计了新型微灌技术采纳对林果单位产量、单位收益与单位成本的增益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基于反事实分析框架,假设已采纳技术的农户不采纳新型微灌技术,其红枣单位产量将降低37.51千克、单位收益将降低184.69元、单位成本将提升18.66元,新型微灌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与降本效应,且技术未采纳农户采纳新型微灌技术的林果增益效应最明显。第二,技术采纳农户与技术未采纳农户的林果单位产量、单位收益与单位成本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务农年限、经营规模、劳动力是否充足等变量对技术采纳农户与技术未采纳农户的林果生产综合效应均具有显著影响。第三,从经营规模尺度来看,第4分位数农户(大于20亩)采纳新型微灌技术采纳技术的林果增益效果最明显。研究为理清农户的新型微灌技术采纳决策机制、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推广策略等提供了参考。

    2022年09期 No.3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4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家庭农业经营代际传承中的性别选择、影响因素与政策启示

    宁泽逵;屈桥;

    基于家庭内决策模型,借助二元有序Probit回归技术,利用来自陕西长武县J镇三轮苹果种植农户(果农)跟踪调查样本,分析了当前家庭农业经营代际传承候选人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前家庭农业经营代际传承候选人选择虽然表现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父系继承文化下的“儿子优先”性别伦理取向。作为家庭农业经营代际传承的潜在候选人,农家儿子与女儿间已经出现显著的“互补”特征。同时,从时间变动趋势来看,农民选择自己子女作为家庭农业传承候选人的概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造成这种下滑趋势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果业经营状况、户主特征等农户微观因素,也有村级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等社区中观因素,还有苹果产业行情持续低迷等宏观因素。本着加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的目标,实现家庭果业经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诉求,应着重做好加快科技赋能、加快制度赋能、胜任资本提升以及性别红利释放等方面的实践创新。

    2022年09期 No.355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4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蒋晓敏;杨梦莹;周战强;

    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是人口流动的终极目标。以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少关注身份认同的作用。文章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我国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认同自己为本地人的流动人口会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这一结果在替换核心自变量、因变量、使用子样本回归之后仍是稳健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流入地为农村,有社会保障的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受身份认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与流入、流出地居民相比,增加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是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社会融合的核心所在。

    2022年09期 No.355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4K]
    [下载次数:9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实证研究

    张杰;吴正园;

    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农牧民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推动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文章以2018年新疆农业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及制度层面对市民化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业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在性别上无差异,在年龄上青年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提升市民化意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会增加流动人口收入并促使其留在城市,此外流动范围小、拥有社保等对市民化意愿也有促进作用;老家有宅基地、高端服务业发展及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与市民化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失业保险覆盖率无显著影响。据此,文章提出加大培训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政策建议。

    2022年09期 No.35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3K]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政府竞争、转移支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泽浩;陈传龙;刘志远;

    随着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构建协调的地方政府竞争关系及转移支付制度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更好发挥政府竞争和转移支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文章通过构造并测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将地方政府竞争从方向上划分为横向竞争与纵向竞争,并进一步引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调节效应,使用差分GMM模型实证研究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横向政府竞争对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负向作用,而纵向政府竞争则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引入了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后发现,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增大会削弱横向政府竞争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作用,但转移支付作用于纵向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导向下构建地方政府良性竞争秩序、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2022年09期 No.355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1K]
    [下载次数:7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集聚影响绿色经济发展吗?——基于空间计量及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

    徐秋艳;邵秀花;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金融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集聚现象明显,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不均衡;各省市自治区间的绿色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存在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时,则会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022年09期 No.355 54-6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7K]
    [下载次数:17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生态经济

  • 生计资本、生态认知与农村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基于江西省588份农户数据

    汪振;张晓玉;刘滨;

    农村环境治理是事关农民福祉的民生工程,研究农户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打造美丽乡村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江西省588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综合分析农户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对农村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标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各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其次,生态认知在农户生计资本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关系中,物质奖励和效能认同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223和0.517,而经济惩罚起到了遮掩效应,效应值为0.265;最后,中老年农户和在婚农户生计资本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促进作用显著。据此提出巩固农户生计资本积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生态认知等建议。

    2022年09期 No.355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4K]
    [下载次数:110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风险偏好对农户采纳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的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何婷;石敏;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受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农业技术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措施。实践中,农户为规避新技术不确定性产生的收入风险,坚持采纳传统技术,导致环境友好型技术难以实现农户间的自发采纳与扩散。由此,文章基于不确定视角,考察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从不同角度探讨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内外部因素,通过影响农户风险偏好,改变风险认知,进而影响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2)风险认知具有中介效应。农户风险偏好并不是固定不变,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3)现有研究中大多以风险偏好理论为指导,相对单一,缺乏其他学科或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拓展。以上结论可以为推广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及农户风险偏好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2022年09期 No.355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6K]
    [下载次数:67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他山之石

  • 以色列荒漠农业开发模式研究:借鉴与思考

    陈闻君;孙浩轩;

    以色列是世界上荒漠农业开发走在前列的国家,本文基于以色列国荒漠农业发展历史,总结了以色列国农业发展的制度优势以及“以色列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农作物种植结构失衡、农业用水倾斜带来寻租行为、传统农庄模式逐渐与市场节奏脱节以及废水重用带来健康隐患等。基于分析认为中国农业发展借鉴以色列荒漠农业开发模式的核心在于:一是要做到制度学习与科技学习并举。二是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农业发展对策。三是农业合作组织改革的着力点要与市场发展方向保持趋同。四是要认清国情差异,恪守粮食红线,合理分配作物种植比例。

    2022年09期 No.355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8K]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