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城镇化驱动乡村重构的机制分析——以江浙地区为例

    王淀坤;余方薇;丁建军;

    基于2011—2019年江浙地区93个县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地理遥感等数据,文章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江浙地区城镇化驱动乡村重构的效应,发现城镇化有效驱动了乡村经济重构以及空间重构,但并未显著推动社会重构。机制分析发现:(1)城镇化有力推动了县域乡村人口实现非农就业。人口城镇化在长期中缩小了城乡差距,并提升了乡村居民消费水平与金融素养,有利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观念的改变。(2)产业城镇化促进了县域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3)土地城镇化并没有引起土地快速扩张的失衡,相反,土地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乡村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的高效化,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的综合作用下,江浙地区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乡村进入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重构。未来,要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

    2023年01期 No.359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5K]
    [下载次数:4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收入质量、社会地位与农户主观幸福感——基于陕西省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姬琳雪;孔荣;

    文章基于陕西省686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与Bootstrap方法实证分析收入质量及其分维度对农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检验社会地位在收入质量影响农户主观幸福感路径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收入质量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分维度中收入充足性、成长性与知识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收入成长性正向影响效应最强,收入成本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影响,收入结构性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社会地位在收入质量与农户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多在30%以上;个体特征中年龄、婚姻、学历、农户是否为村干部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家庭特征中人口规模对农户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文章从提高农户收入质量与社会地位两个角度为相关部门增强农户主观幸福感提供政策借鉴。

    2023年01期 No.359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0K]
    [下载次数:54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效率

    代宇杰;熊云飚;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文章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与东北与西部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在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关系之间存在正向的调节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加速缩小“数字鸿沟”、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与监管体系,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023年01期 No.359 27-3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下载次数:183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

    马晓妮;李强;

    在大数据和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构建了一套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发展环境、数字基础资源、政府支持、绿色发展、管理服务数字化五个一级指标,运用时空熵值—灰色关联分析对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四大地区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中—东北—西”的阶梯性空间分布格局;数字基础资源与发展环境对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综合影响较大;地区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差距呈缩小态势,但出现“翘尾”现象,要致力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01期 No.359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4K]
    [下载次数:10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土地问题

  • 土地托管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基于安徽山东的实证分析

    常伟;徐馨;马诗雨;

    基于安徽、山东各区县的596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文章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了土地托管对于作为土地托管委托方的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托管可以显著提高委托方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其中,农业收入的提高是通过增加亩均粮食产出和降低农资及生产服务价格实现,非农业收入的提高是因为土地托管能够有效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应进一步增加对该模式的推广及政策支持、有效防范土地托管经营风险和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2023年01期 No.359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8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区域经济

  • 新发展格局下新疆开放区位优势测度与潜力挖掘

    程中海;王艺梦;王卓;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双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其经济开放水平提升对于我国加快推进向西开放进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为关键,如何依托于区位优势开发地区开放潜能成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新疆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从区位熵角度出发,基于开放部门和要素禀赋对新疆开放区位优势进行测度及西北五省范围内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开放部门专门化程度与要素禀赋的区位优势总体水平不高,在西北地区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此外,新疆要素禀赋区位优势较多集中于自然资源、口岸地缘与财政支持方面,而社会资源生产要素与交通要素区位优势较弱,对新疆开放事业贡献力度不足。基于此,研究进一步针对性地提出巩固传统优势、培育开放新优势及发掘新开放潜力的措施,以期实现新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

    2023年01期 No.359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澜湄合作机制下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农业经贸合作潜力研究

    文聪;赵万琴;景琴玲;

    中国农业发展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受到投资和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有必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文章选择农业互补性、运输可达性和国家友好程度三个因素构建静态和动态潜力测算模型,利用中国和湄公河流域五国2019年的截面数据和2016—202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2025年的农业合作潜力进行预测。综合来讲,中国与泰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合作潜力最大,与越南在农业生产要素领域合作潜力最大,与缅甸、柬埔寨、老挝三国农业经贸合作潜力较为低迷。根据各国的不同特性,文章提出了提出优先合作领域、优化贸易合作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2023年01期 No.359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产业经济

  • 中国大豆单产增长的原因探究——基于投入要素与生产率视角的考察

    陈燕齐;王善高;

    基于2004—2020年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和刀切平均法全面估算大豆种植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增长核算表核算大豆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影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大豆种植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7%,各产区之间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生产要素投入是驱动大豆种植单位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投入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次要因素。随时间推移,要素投入方面,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资投入对大豆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减小,而良种和机械投入的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进步对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所扩大,但技术效率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种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优化大豆生产区布局、因地制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鼓励种植户购买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优质大豆品种的研发投入、提高对豆农的科研指导力度等建议以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2023年01期 No.359 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4K]
    [下载次数:59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