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环境污染感知、环保意愿与农民生活满意度

    罗明忠;曾雪銮;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改善生活质量成为公众更高层次的追求。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愈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章基于环境污染感知视角,采用CSS2019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和OLS模型就生态环境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感知对农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存在收入和区域差异。环保意愿在环境污染感知与生活满意度二者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当农民意识到环境污染恶化时,积极的环保意愿能缓解环境污染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此外,相对于客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感知更能直接反映环境质量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此,政府不仅要继续加强环境治理,优先解决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农民生活满意度;还要改善农民对环境质量的感知,提升公众环保参与度。

    2023年02期 No.360 1-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1K]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研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周利平;李翔;左缘缘;

    研究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化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乡村振兴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对中国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对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地区差异、空间相关性、收敛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我国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保持初级协调水平,表现为共同发展型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2)总体差异呈现上升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贡献和地区内差异。(3)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时空跃迁类型上表现出低流动性特征和高度空间稳定性特征。(4)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5)乡村老龄化水平、涉农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集聚、城镇化率、金融发展水平均有助于耦合协调度的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同发展、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缩小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并利用其收敛特征针对性地对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地区加大投入。

    2023年02期 No.360 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0K]
    [下载次数:13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和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

    钱海慧;张鹏翀;

    数字经济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文章以中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用熵值法测算了数字经济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间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显著差异,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影响程度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因此,应加大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各地区资源要素的配置和联动,加快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发展。

    2023年02期 No.360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6K]
    [下载次数:239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系统GMM与门槛效应分析

    王江;齐梓言;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分地区而言,东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且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收敛作用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单一门槛效应,消费水平表现为双重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从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角度提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2023年02期 No.360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119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生态经济

  • 生态脆弱区农业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

    王艳;孙朔;

    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多功能对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疆三地州24个县域为评价单元,运用功能评价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南疆三地州县域农业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县域农业多功能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县域之间差距较大,分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单峰型”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结构,分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农业多功能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主要以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其中自然资源条件和地区非农化发展水平是其主导因素。因此,坚持功能拓展、互联互通、科技赋能和因地制宜对于促进农业多功能深化发展的意义重大。

    2023年02期 No.360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内在逻辑、实践模式与推进路径——以浙江、福建与贵州为例

    刘芝;伍国勇;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数字技术是新时代对经济与社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影响时间最长的现代科技,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必然趋势。文章以大数据及生态文明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浙江、福建、贵州等地实践经验,归纳出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分析大数据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及说明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具体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大数据技术在环境保护、明晰生态资产、生态价值核算以及引导人格文明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从治理平台、价值实现、绿色核算、生态信用四个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后指出未来数字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益建议。

    2023年02期 No.36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1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反贫困

  • 产业扶贫项目增收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545个项目的依据

    杨宇;王婷;周颖;李镜;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原则对四川插花片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凉山彝区及高原藏区5个已脱贫片区的产业扶贫项目展开了实地调研,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项目增收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厘清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产业扶贫项目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但呈现递减趋势;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背景和经营年限等特征对项目增收效应有显著影响;项目通过生产技能培训和吸纳就业来实现增收效应。研究为政府制定增强产业项目带动增收能力、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3年02期 No.360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2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动人口相对贫困脆弱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陈杰;张韵琪;翁辰;

    随着新时代扶贫事业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扶贫对象逐渐从农村向城市拓展,特别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文章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理论框架下,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3FGLS)法对家庭人均收入进行估计。流动人口相对贫困脆弱性测算结果显示,在常用脆弱线0.5下,若以城镇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25%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若以全国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12%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在城镇相对贫困线下获得的结果远高于在全国相对贫困线下的结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状况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该结果也表明缩小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能够有效降低相对贫困脆弱性。

    2023年02期 No.360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兵团经济研究

  • 加快兵团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陈法杰;王宁;何家龙;尚美玲;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兵团文化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要素、结构、制度三个层面对兵团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重点剖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规模较小、总体供给水平不足,高端复合创新型人才较匮乏、多元投融资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亟需升级等。因此,兵团应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水平,构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区域结构协调发展,不断升级产业形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增强精品供给,推动文化产品提质增效;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带头引领辐射作用;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2023年02期 No.360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