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 农户金融素养对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效率的影响研究

    张乐柱;梁红;

    文章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从金融知识、风险态度、金融意识三个维度测算了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并实证检验了金融素养对农户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及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的提升能促进农户参与金融市场,分维度回归结果显示,金融知识、风险态度、金融意识对农户参与金融市场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金融知识的效用占比最大;已参与金融市场农户的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对金融市场参与程度及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但边际效用较小;农户通过承担更多风险获取金融市场参与效率的效用大于金融知识提升的效用。因此,建议提升农户金融素养,进而提高农户金融参与,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水平。

    2023年05期 No.363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科技扶贫政策能降低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吗?——基于鄂南山区S县调查数据的政策效应评估

    陈志;王晨屹;吴海涛;

    文章利用2020年鄂南山区S县贫困户脱贫质量调研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科技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检验了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扶贫政策显著抑制了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科技扶贫政策和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之间均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明确了脱贫能力的提升和脱贫信心的增强是科技扶贫政策降低贫困脆弱性的深层原因。据此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要加强对贫困户的识别能力,精准实施科技扶贫政策,瞄准脱贫人口提供农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提高农户的内生动力,调动其参与科技扶贫的积极性,提高脱贫农户的农技水平,增强持久脱贫信心,使得科技扶贫政策取得更好的减贫增收效果,从而降低贫困脆弱性,确保脱贫农户稳定脱贫、不返贫。

    2023年05期 No.363 12-2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9K]
    [下载次数:43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农业生产托管对粮农绿色生产影响研究——基于绿色认知与邻里效应视角

    张泽琳;周霞;

    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山东省5个地区482户粮农的调研数据,采用PSM倾向性匹配得分法、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托管对粮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绿色认知的中介作用和邻里效应在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产托管的购买不仅可以直接提升粮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而且可以通过提升粮农的绿色认知水平从而间接推动粮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在绿色认知对粮农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的影响机制中,邻里效应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同时,生产托管对不同禀赋粮农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程度具有差异性,相较于小规模和年长粮农,生产托管服务对大规模和年轻粮农的绿色技术采纳程度正向影响效果更强。因此,应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托管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托管宣传力度,以促进粮农的绿色生产行为。

    2023年05期 No.363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4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创新:逻辑、困境与纾解

    任敏;谭新华;

    数字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数字时代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以“价值—制度—技术”三重内在逻辑为遵循。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实践面临观念与思维转向滞后、主体与权力关系失衡、制度与结构冲突制约、技术与资源整合阻滞等层面的赋能困境。为此,数字时代技术赋能应以理念为前提,突出价值引导与思维转向;以组织为根本,调整优化结构与参与机制;以规范为关键,明确主体地位与技术定位;以保障为基础,强化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为纾解路径,以此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2023年05期 No.363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91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分化、阶层整合与村庄治理的塑造——基于豫北Z村的调研

    马洁华;杨左蝶;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农民就业方式多元化,收入差异化导致了农民分化,形成了富裕阶层、中上阶层、普通阶层和无固定收入阶层等,但是,村庄社会并没有伴随经济分化出现阶层隔离现象。这是因为地缘、血缘及地方规则等仍然发挥着重要连接作用,有效弱化了经济分化可能造成的阶层隔离,形成了“有分化无分层”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农民分化型村庄的治理秩序,需要借鉴Z村的实践逻辑,通过血缘地缘激活村民的情感认同,跨越阶层属性,以集体经济强化阶层的社会属性确保村民的社会权益,以公共活动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格局的互助空间提供情感互动,以村规民约为治理提供软约束,保障公共权力的中心地位,强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关联,弱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区分,再造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塑造有组织有活力的村庄社会。

    2023年05期 No.363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粮食安全

  • 国家粮食安全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刘小晶;徐鲲;

    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文章以CNKI收录的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以CiteSpace为工具,对该领域研究在2012—2022年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整体呈现“M”型发展趋势;研究者之间合作分散,多数为独立研究;研究机构以研究院为主,其次是高校;研究热点包括粮食生产、粮食产业、科技创新、农田生态系统、政策建议和乡村振兴等;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粮食产业振兴研究、粮食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粮食生产中的资源优化研究是国家粮食安全后续深化研究的前沿热点。未来该领域研究应聚焦于粮食安全与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战略实践研究、粮食安全与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研究、粮食全产业链安全研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研究以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研究。

    2023年05期 No.363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下载次数:210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农业产业组织

  •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支持与功能实现路径研究

    罗磊;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现实需要,农民合作社组织受到广泛关注,学界普遍认可其具有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功能和组织支持性质。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1)目前学界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本质和特征研究丰富,新时代合作社的类别呈现出组织经营模式、领办主体、交易模式多维差异特点。(2)农民合作社在发挥组织制度、工具和情感支持上具有突出优势,乡村振兴背景下依靠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发挥组织功能、支持三农发展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拓展。(3)现有研究对农民合作社功能的评价正在从单一的经济功能综合展开,其在经济、社会、教育、生态、基层治理五个方面的延伸功能得到逐步重视。未来研究方向上,关于合作社功能和性质的研究应向更广维度深度拓展,运用多学科交叉进行探索研究,将农民合作社纳入新的阶段背景、新的社会环境中论证、诠释和考量。

    2023年05期 No.363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04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兵团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功能发挥现状调查分析

    胡宜挺;许雨晴;

    不断完善和充分发挥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功能,是促进兵团棉花提质增效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个师11个团场26家棉花合作社、141位社员的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兵团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功能供需情况,并对合作社功能的丰度、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兵团棉花合作社信息与技术服务功能发展较好;从功能多元化层面看,合作社普遍具备了五项以上功能,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统购生产资料服务虽覆盖率不高,但社员满意度较高;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问题,制约其他功能发展;因合作社创办时间短等原因,统一加工和包装、统一品牌、提供最低收购价功能发挥不足。最后,从强化信息与技术服务供给、提升生产资料统一购买服务覆盖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加工销售环节等方面提出优化棉花合作社功能的政策建议。

    2023年05期 No.363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企业管理

  • 员工教育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外部薪酬差距的调节作用

    汪海霞;宋晶晶;

    文章采用2012—2020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基于知识基础观,研究了员工教育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并考察了企业内、外部薪酬差距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联合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员工教育投资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二者的关系具有倒U型的调节作用。(3)企业外部薪酬差距对二者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企业内、外部薪酬差距具有联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1)员工教育投资对国企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小。(2)企业内、外部薪酬差距的调节效应分别在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更显著。(3)员工教育投资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国企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国企的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教育投资,同时关注薪酬战略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以便充分发挥员工教育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效益。

    2023年05期 No.363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7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