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

  • 基于肉类进口视角下的中国饲料粮进口替代研究

    朱新鑫;王永清;

    中国饲料粮对外依存度过高且进口来源集中,致使其供应易受国际政治动荡、贸易政策调整及全球性突发事件冲击。伴随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引致饲料粮进口规模激增,饲料粮进口风险加剧。文章考察了近年来中国重要饲料粮和肉类的进口安全状况,并结合供需形势探讨了以肉类进口替代饲料粮进口的可行性及具体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中国饲料粮的安全保障水平低于肉类,预计未来10年,中国肉类需求增长空间约为490~1 114万吨,如果扩大国内肉类生产,饲料粮进口需求及进口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并且加剧农业资源压力。如果增加肉类进口,既能降低中国饲料粮对外依存度,缓解饲料粮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又能显著节约国内水土资源。基于当前饲料粮进口安全形势,通过肉类进口替代饲料粮进口,对保障肉类稳定供给以及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No.386 1-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8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观点透视

  • 关于健全兵团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的几点建议

    刘小飞;

    <正>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推动兵团职工群众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十四五”以来,兵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兵团农业农村领域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文件。通过一系列措施,兵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49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776亿元,年均增长6.55%,连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底达到30565元,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受自然条件、体制机制、国际环境等因素影响,兵团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农惠农富农面临多重挑战,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波动频繁、农民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

    2025年04期 No.386 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三农问题

  • 信用环境何以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基于农户创业与数字金融参与的CHFS数据研究

    朱天宇;霍增辉;沈康成;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是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在构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文章采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考察信用环境如何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的背后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显著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中介效应回归表明,信用环境通过促进农户创业活动和数字金融参与,进而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高水平金融素养农户,信用环境更能有效缓解低水平金融素养农户的收入不平等;信用环境不利于缓解被动创业农户的收入不平等。研究结论对于深入了解信用环境在缓解农户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微观证据支持。

    2025年04期 No.386 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例

    唐勇;胡宇威;

    数字普惠金融是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回归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发展可以显著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中介效应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地区技术创新的传导作用正向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三,异质性方面,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中,表现最好的是北方粮食主产区与高城镇化率地区。因此,建议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2025年04期 No.386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农产品物流

  • 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发展的理论构建与推进策略

    黄灏然;朱婷;方凯;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核心和参与全球竞争重要支撑,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发展直接关系大湾区城市群发展韧性。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呈现出的多层次性、超复杂性、高开放性、强动态性、突异质性,叠加大湾区多制度并行壁垒、多中心城市竞争密集以及市场消费生态分化等阻滞因素,造成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区域之间相对均衡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仍难以达成。未来需要从战略、战术、操作三层面协同,作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共同赋能湾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生态圈主体高效合作的基本框架。

    2025年04期 No.386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文献综述

  • 从探索到深化:我国乡村数字经济研究演进与脉络——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解析

    谢佳春;刘蓓;陈畅;

    文章梳理我国乡村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其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714篇乡村数字经济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年度趋势、发展阶段、研究热点等维度进行引文网络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数字经济研究文献呈明显增长趋势,可划分为探索、引导、推进和深化四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等主题。基于知识图谱分析,文章提炼并构建了“探索—深化—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范式,揭示研究主题的内在联系与演化路径,同时提出“三层次、两交叉、一路径”的理论框架体系,系统阐释乡村数字经济研究的学术逻辑。未来研究将聚焦数字技术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创新、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数字经济的政策与治理创新等方面。

    2025年04期 No.386 44-5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

    危旭芳;黎磊;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经历了从“外出打工潮”到“返乡就业创业潮”的巨大变迁。文章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剖析了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大致历经了萌发启动、快速增长、降温沉淀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热点集中在创业动机、环境及绩效等方面。从早期关注“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等“前因性”变量逐渐转向关注“机会开发”“高质量创业”等过程性生成机制及系统性效能评估。但当前研究仍存在研究视角单一化、理论体系碎片化和实践指导弱效化等深层问题,兼具规模和稳定性的核心团队、健全可靠的合作网络、成熟的理论研究框架仍待成形。未来应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境及过程的动态考查,尤其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关注农民工创业能力与机会的最优匹配性,多维度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绩效提升与路径优化的发生机理和行为规律,为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提供支持。

    2025年04期 No.386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4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生态经济

  • 金融科技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

    王江;邱珺莹;

    随着传统金融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其效应已经延伸到了绿色创新领域。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地级市层面的金融科技指标,实证检验了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高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产出水平,并且这种促进效果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环保型企业和一线城市的企业来说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财务柔性,对企业创新决策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因此,要营造金融科技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性推动金融科技应用绿色创新领域。

    2025年04期 No.386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11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就业与社会保障

  • 村民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高质量就业效应

    董钇君;林龙飞;

    就近就地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利用2018年最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94个宏观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并辅以相关实地访谈资料,考察了就近就地城镇化对农转非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近就地城镇化能够显著促进农转非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在加入主要控制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后,结论依然成立。为克服实证模型中内生性问题,文章选取工具变量法,并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对农转非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在城市等级与留城时长上存在异质性。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就近就地城镇化主要通过城市包容性发展进而助推农转非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研究结论不仅为大力发展就近就地城镇化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引导亿万农转非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No.386 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0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我国家庭卫生健康投资的城乡差异与空间格局演变

    宗浩阳;何伟;

    卫生健康投资是维护全体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家庭人均卫生健康投资的城乡差异严重阻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影响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对我国2003—2022年家庭卫生健康投资的城乡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家庭卫生健康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全国城乡家庭卫生健康投资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层面家庭卫生投资差距的格局呈东西部高、中部低,东西部地区差距在较高水平上缓慢波动下降,中部地区在较低水平上缓慢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转变家庭卫生健康投资观念、完善政府卫生健康宏观统筹规划、释放卫生健康消费潜力等措施,实现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优化,推进城乡健康公平。

    2025年04期 No.386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