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项目增收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545个项目的依据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Increase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Poverty-alleviation Projects——Evidence from 545 Cases
杨宇;王婷;周颖;李镜;
摘要(Abstract):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原则对四川插花片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凉山彝区及高原藏区5个已脱贫片区的产业扶贫项目展开了实地调研,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项目增收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厘清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产业扶贫项目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但呈现递减趋势;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背景和经营年限等特征对项目增收效应有显著影响;项目通过生产技能培训和吸纳就业来实现增收效应。研究为政府制定增强产业项目带动增收能力、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产业扶贫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增收效应;四川5个已脱贫片区;影响机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9XSH025)
作者(Authors): 杨宇;王婷;周颖;李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晗,司亚飞,王立剑.产业扶贫政策对贫困户生计策略和收入的影响——来自陕西省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8(1):78-89.
- [2]杨龙,李宝仪,赵阳,等.农业产业扶贫的多维贫困瞄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2):134-144.
- [3]顾宁,刘洋.产业扶贫降低了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1(7):92-102.
- [4]刘明月,冯晓龙,冷淦潇,等.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51-63.
- [5]刘俊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山东、贵州两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7(2):44-55.
- [6]郭利京,仇焕广.合作社再联合如何改变农业产业链契约治理[J].农业技术经济,2020(10):103-114.
- [7]古川,曾福生.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以湖南省宜章县的“四跟四走”经验为例[J].农村经济,2017(8):45-50.
- [8]谭永风,陆迁,郎亮明.市场不确定性、产业扶贫项目参与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4):121-130.
- [9]于滨铜,王志刚,朱佳,等.援助结构、领导力与产业扶贫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21(6):23-41.
- [10]彭莹莹,苑鹏.合作社企业家能力与合作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4(12):110-115.
- [11]阮荣平,曹冰雪,周佩,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17-32.
- [12]孙天合,马彦丽,孙永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提高社员有效参与的行为意向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1(11):130-144.
- [13]李想.农民合作社扶贫参与行为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50-58.
- [14]蒋宁,陈宏伟.产业扶贫视角下合作社参与行为及其益贫效果——来自江西省罗霄山片区的实证调查[J].财贸研究, 2019,30(7):42-52.
- [15]庞进,陈欢欢,张建武,等.利用高校资源破解产业扶贫瓶颈的实证研究——以承德市隆化县山湾乡南沟村为例[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20,30(3):70-72.
- [16]修兴高.产业扶贫模式:运行成效、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福建省产业扶贫模式典型案例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88-194.
- [17]周鹏飞,沈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甘肃省31区县马铃薯产业为例[J].西北人口,2020,41(3):57-68.
- [18]罗明智,李标,黄红燕,等.广西贫困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蚕业科学,2017,43(6):1016-1021.
- [19]王立剑,叶小刚,陈杰.精准识别视角下产业扶贫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1):113-123.
- [20]李冬慧,乔陆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困境与创新趋向[J].求实,2019(6):81-91.
- [21]匡远配,易梦丹.产业精准扶贫的主体培育:基于治理理论[J].农村经济,2020(2):40-48.
- [22]张国建,佟孟华,李慧,等.扶贫改革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政策有效性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9(8):136-154.
- [23]张建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西部农村扶贫思路与模式的再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67-74.
- [24]张志新,张秀丽,白海洋.基于要素资源配置视角的贫困地区“产业项目扶贫”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9(1):88-96.
- [25]刘明月,陈菲菲,汪三贵,等.产业扶贫基金的运行机制与效果[J].中国软科学, 2019(7):25-34.
- [26]宁静,殷浩栋,汪三贵,等.产业扶贫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效果——基于乌蒙山和六盘山片区产业扶贫试点项目的准实验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9(4):58-66.
- [27]朱海波,聂凤英.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产业发展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5-25.
- [28]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7):37-45.
- [29]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27-135.
- [30]吴春来.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2):180-189.
- [31]陆汉文,李文君.“有用无效”: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以豫西Y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7(4):161-168.
- [32]胡振通,王亚华.公益岗位互助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战:基于山东乐陵的实地调研[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121-131.
- [33]姜庆志,胡炎平.产业扶贫成败的多重逻辑及其组合研究——基于42个典型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2020(6):74-82.
- [34]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36-45.
- [35]李宁,周琦宇,邹丽琼.农产品网络销售会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规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2(2):9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