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

  • 数字产业集聚能否推动共同富裕?——兼论政府治理能力的调节效应

    刘丁蓉;孙仕;杨新辉;

    在数字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之际,发挥其集聚模式的优势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基于2010—2022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产业集聚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为明晰数字产业集聚对共同富裕的赋能路径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数字产业集聚对推进共同富裕目标达成产生赋能效应,且该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尤为显著;从共同富裕各维度上看,数字产业集聚更利于其发展性与可持续性,其次为共享性;当共同富裕处于中高水平时,数字产业集聚对其的影响力度最大;数字产业集聚还通过收入分配效率与生活方式变迁等路径间接促进共同富裕程度提升。此外,政府治理能力在数字产业集聚影响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有助于数字产业集聚推动共同富裕的目标达成。基于此,文章从政策引导、创新激励与监督规范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助推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2025年02期 No.384 1-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3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武陵山区中药材产业富民效应及提档升级路径策略研究

    刘琴;谭明交;

    强国必先强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文章通过对武陵山区的恩施、巴东、龙山、江口、五峰和石柱6个市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实地调研,以所收集到的1 030份有效问卷数据为样本,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对农户采纳农业生产技术的富民效应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药材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具有明显的富民效应。农户采纳农业生产技术后,家庭收入将提升21.7%,说明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对中药材种植户具有显著的富民效应。第二,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富民效应具有异质性。在反事实情境下,深松法、生物农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分别带来21.2%、17.5%、12.9%的富民效应,其中深松法带来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三,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品质认证和品牌效应是农业生产技术采纳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据此,文章提出提高农户中药材生产技术采纳、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和激活产业内生动力等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384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兵团特色农业

  • 滴灌种植沙棘综合效益分析与建议——以第九师一七〇团为例

    许燕;潘赤海;范文波;梅华;孙向军;李顺顺;刘雨;

    <正>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属胡颓子科落叶灌木。作为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沙棘适宜在黄土高原、新疆等地区生长。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沙棘原料生产基地。沙棘果实中含200多种珍贵营养化合物,包括抗坏血酸、维生素E、黄酮类等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功能的物质。沙棘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传统模式采用水土保持林木措施的形式种植沙棘,多在零散地块,很难形成规模。滴灌技术的应用为沙棘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学者对沙棘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多集中于传统灌溉方式,对滴灌种植的研究相对较少。

    2025年02期 No.384 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粮食问题

  • 中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曾俊杰;李贤柏;蔡扬;喻莆俊;严笑;

    中国粮食供应链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全国31省2011—2022年的数据,构建粮食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粮食供应链韧性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指数法分析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识别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全国31省粮食供应链韧性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三大区域的粮食供应链韧性均呈稳步增长态势;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供应链韧性存在一定差距,而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差距的主因;三大区域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粮食供应链韧性同样存在一定差距;省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经济基础、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及其两两交互均对粮食供应链韧性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文章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No.384 27-3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3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农业强国建设下大食物观的核心要义、战略考量与推进路径

    查慧珠;吴澎;侯爱萍;

    大食物观与大农业观、大健康观密不可分,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建设紧密相连,是对人民的食物来源、营养摄取、多元供给和安全保障的一种全新立体认识。文章基于最新数据图表与整体分析,大食物观主要是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强国、推动农业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的战略考量。深入贯彻大食物观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从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强化社会共识等方面持续聚焦发力,强化践行大食物观的农业保障、制度支持、动力支撑、市场保障和社会合力。

    2025年02期 No.384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农产品加工与贸易

  • RCEP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

    陈砺;郜霞妹;

    中国作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给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0—2019年中国出口RCEP国家HS 6分位第1-24章农产品数据,应用事后反推法测算农产品出口质量,并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贸易便利化对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出口RCEP国家农产品的总体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对各出口目的国的农产品出口质量存在较大差异;RCEP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种作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推动电商发展和改善海关环境是贸易便利化促进农产品出口质量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瞄准贸易便利化市场,持续优化农产品贸易电商服务,简化贸易通关程序以促进中国对RCEP国家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升级。

    2025年02期 No.384 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6K]
    [下载次数:12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生态经济

  • 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刘燕琳;董昕;

    文章基于200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与空间双重差分(SDID)方法,研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对其具体作用路径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碳交易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技术市场活跃度、有效降低能源强度最终作用于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3)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其在经济发达地区与东、西部地区改善效果显著;(4)碳交易试点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试点省份间的促进效应相较于对非试点省份的涓滴效应更为明显。基于此,文章从碳交易市场建设、区际协调、提质路径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实现经济效应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2期 No.384 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双碳”目标下兵团农业碳排放核算及驱动因素研究

    张凯丽;张风丽;

    文章选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基于农用物资投入、农作物种植、秸秆焚烧以及畜牧养殖四类碳源,运用碳排放系数对兵团2010—2021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间及空间特征,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兵团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最后运用LMDI模型探究兵团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分解效应。结果表明:一是兵团农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态势,但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农用物资是主要碳源;二是兵团各师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存在空间差异性,高碳排放区域主要集中于北疆边境地区;兵团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三是劳动力规模、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对兵团农业碳排放均有抑制作用,抑制效应大小依次为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结构>劳动力规模。基于此,可从推进农业低碳转型、加强区域间协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农业的减排效应。

    2025年02期 No.384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企业管理

  • 仆人式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淑玉;苟乐;刘元昊;

    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以员工个体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引入工作场所感恩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心理安全感的调节作用,以阐释仆人式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内在影响机制及边界作用。本研究通过对326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仆人式领导正向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且工作场所感恩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安全感正向调节工作场所感恩与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员工心理安全感水平越高,工作场所感恩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正向影响越强。心理安全感能够有效调节工作场所感恩在仆人式领导和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2025年02期 No.384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